中科爱心救助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504/6211035.html“种地四分力,跑腿就得六分力”这是华寺村村民过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由于黄河主河道游移不定,田地分散导致村民淌水困难,为了灌溉要绕很远的路,让农村也出现了城市专属的“最后一公里”;土地的原因让华寺村的种植作物品种单一,产业发展局限......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困扰着华寺村的村民们。但在56岁的华寺村党支部书记杜金宝看来,因为得益于引黄古渠——七星渠的滋养灌溉,土地肥沃,所以种庄稼再合适不过,村民只要肯吃苦好好种,就不会穷。他用长远的眼光,发现了“金点子”,和华寺村的村民一起,将这个依偎着黄河的塞上江南之村美名远扬。“没有路,没有渠。我就看到村民背到肩头的粮食,有的还要背二三百米远,把粮食背到路上,肩膀都湿湿的。我就感觉,作为一个书记,一定要跑项目,先搞土地平整,平整了多亩土地。”这是杜金宝书记发出的肺腑之言。到年,杜书记用两年时间在华寺村实施“整地计划”,在年分年前年后两次分地。华寺村按照土地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思路,成立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农民承包地按不同地段和地力条件,以每亩元为基础股统一作价,引导农民以地入股,流转农户土地亩。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村民的收入普遍提升,从整地前的人均收入元上涨到元每人,将华寺村的村民带上了致富的道路,尝到了整地的甜头。今年,村民倪少军流转的多亩土地迎来了丰收,他激动地说:“做梦都想不到能流转这么多地,村上一下一整块就给流转来了,播种、干啥的价格都低,整个成本下降你就有了收入了,这亩地一年收入八九万块钱。”当然,在整地中雷厉风行的杜书记也会遇到让他抓耳挠腮的整田“困难户”。近六成的村民认同杜书记的整田,解决了华寺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种田集中到一个地方,方便了淌水。但也有近四成的村民,多数为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思想不够开放,不认同杜书记的”整田计划“。杜书记亲自上门,多次拜访,在一遍遍耐心的沟通交流中与拒绝整田的村民达成共识,给出了解决办法,由村上提供有机肥,这才化解了整田的第一个大难题。华寺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小步是从年新种下的枸杞树开始的,今年结果收获后卖出近90万元,纯利润达10万元。年,华寺村选优配强了党支部带头人杜金宝书记,指导买进了多辆中型货车,60%从事枸杞、粮食等农产品的贩运。“守着枸杞,过着苦日子”这是曾经村民们最大的无奈。在村党支部用万元中央和自治区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资金下,打造了亩枸杞产业基地,全部栽植果大、肉厚、耐雨水、糖分低、口感好的宁杞7号新品种,并与中宁县杞惠农专业合作社签订服务合同,全面采用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生物农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管理、机械烘干等关键技术,提升枸杞品质。前两年,枸杞还没有进入盛果期,今年,预计就可实现收入近90万元,净收入超过10万元。华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连续三年给村民发放土地租赁费25万元,股民二次分红1万元,同时带动了本村及周边群众就地就近务工。仅今年上半年,合作社就用工多人次,发放各类劳务费40多万元。年,华寺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万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元。华寺村在杜书记先整田,后发展的带领下,以枸杞产业为主,还发展了羊毛产业。率先发现羊毛生意的华寺村的崔学福发现凭他一人之力远收不到客商所要求的那么多羊毛,于是便找同村村民和他一起收羊毛,共同致富。华寺村还有一个致富秘诀,那就是村里有一个做生意的,大家就都跟着一起做,还是榜样的力量起到作用。华寺村村民之间信息互通,互相帮助,在杜书记的领导下,戮力同心奔小康。华寺村民亦农亦商。到今天为止,华寺村全村共有户人,其中80%的村民都在县城买了房,90%的村民家中有车。除此之外,村里还有大型运输车辆。而这些财富,都是村民靠辛勤和智慧打拼出来的。杜金宝说,华寺村有今天的成绩和村民自身努力奋斗分不开。而接下来村里的工作重点,则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为华寺村的小康村建设做更多谋划。如今走进华寺村,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下,一排排玉米随风摇曳,几台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田间作业,一派繁忙。古老的华严塔庄严挺立,塔下阡陌交通、瓦房成排、繁花似锦,村民们家中装修精致、生活富足、其乐融融。85岁的田增寿老人看到百年老村换了新面貌,欣喜的说道:“我们农民现在和城里的人一模一样了,现在我这么大的年龄,日子过得好得很!”(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胡冬梅摄影辛阳)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