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愈要多久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762961.html乡村学校应该是什么模样?校园文化与乡土脱离,教学围着城市“打转”,这是很多乡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与实践中,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徐家伟清小学校长刘先余一直在努力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在徐家伟清小学,20多个品种的竹子环抱校园,满眼苍翠、鸟鸣啾啾;30多个自创社团活动全覆盖,高跷、舞狮、竹编、锣鼓……这里的“小眼镜”极少,每一个学生都“身怀绝技”。当然,徐家伟清小学也有当下农村学校的典型特征,青年教师流动频繁,余名学生主要来自农村,7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活力从哪里来?刘先余用十多年时间,构筑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要把农村校最宝贵的东西找回来!”年8月的一天,担任徐家伟清小学校长的刘先余,第一次和老师们见面。一名脚穿草鞋、头戴草帽、裤脚高挽的中年人“闯”进了学校的办公室,找到一个角落坐了下来。“这是哪位家长吗?”他心里嘀咕。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学校的一名教师。“咋是这种状态?”刘先余眉头紧蹙。他此前在3所农村小学当过校长,对农村学校教师流失、队伍老龄化的情况,已经心中有底。可徐家伟清小学的情况还是让他始料未及,这里的教师平均年龄51岁,教学缺乏动力。在片区5所学校中,徐家伟清小学常年垫底,被戏称为“徐老五”。“抓教研、促教学、提成绩!”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刘先余试图按照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改变“徐老五”的面貌。成效始终不太明显。学校每次举行教研活动,只有零星几个人。老教师几乎都不参加,参加了也不听,更不发表意见,气氛很沉闷。刘先余找到一位老教师谈话,对方没好气:“当老师都几十年了,不用研讨我也晓得咋个教!”刘先余回忆,当提高教学成绩的压力传导到老教师那儿,他们天天埋头苦干,加班加点带着孩子们搞“题海战术”。“尽管花了不少力气,可学生听不进去,没学好,每次成绩还是‘摇尾巴’。”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让学校严重受损,灾后重建时,学校得到了清华大学伟新教育基金的援建。年9月,学校完成异地重建,饮水思源,校名从原来的徐家小学更改为如今的徐家伟清小学。行走在崭新的校园中,刘先余的内心却并不轻松。他不断问自己:“还要走以往的老路吗?”“过去,像徐家伟清小学一样的农村学校,不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教学模式,都是围着城市优质学校‘打转’。”刘先余说,他们想尽办法去学习别人的经验,可是不管怎么学也不得其法。“结果是孩子苦、老师累,成绩就是提不上去。”“要把农村学校最宝贵的东西找回来!”刘先余暗自下定决心。现在,徐家伟清小学每周两次的课外劳动和社团活动是学生们最期待的。田野里,他们点瓜、种豆,手法娴熟;操场上,他们踩高跷、舞狮子,有模有样;教室里,他们烙竹画、做竹编,得心应手。“因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刘先余说,近两年,还有不少外地的家长想把厌学的孩子送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