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28日正式上线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各地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用好用实数字资源,主要依靠教师。在育人实践中如何发挥平台作用,很多教师仍存在一些困惑。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刊协同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研究团队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精心准备了一份智慧教育大礼包——教师,如何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截至8月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累计访问浏览量达76.83亿,资源总量达3.4万条,仅学科课程资源就汇聚了1.9万条。在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前,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哪些环节应用?又该如何利用平台资源提升“双减”实效?对于教师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平台又带来了哪些契机?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炯教授。
借助资源精准提升教学质量
记者:平台运行半年来,在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为师生带来诸多便利,但有教师反映,在实践中存在平台资源和一线教学应用难以融合的问题,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用好平台资源,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郭炯:就课堂教学层面看,目前平台主要从涉及的资源、活动、时空等要素为教学提供重要支撑。首先,平台提供了学科课程、基础性作业、精品课等体系化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将适切的资源片段,用于自身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发挥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参考、拓展等作用,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度开展。再其次,借助平台资源,开展情境创设,实现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等的迁移与拓展,延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使教学更灵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用好平台资源:
一是“教”的活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由平台资源中的“优秀教师”开展课堂导入、重难点讲解、实验演示等活动,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或是由于现实学校教室环境、资源缺乏等导致难以开展的教学活动,均可借助平台资源开展教学。“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乡村学校,则可以利用平台资源直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本地教师进行课堂辅助管理、活动组织实施等。
二是“学”的活动。首先,教师可以从平台资源中筛选学生学习活动需要的合适资源和活动素材,如借助平台提供的任务单、作业习题以及微课资源开展活动设计。其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平台充分发挥“类师”的辅学作用,如借助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资源库”。再其次,为学生提供平台中的相关展示案例,促进学生优化自身学习成果汇报展示。
三是“交互”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平台视频资源中教师提问引导片段、学生作答片段等,启发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引导学生分析他人作答、拓展问题研讨深度等,进而提升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动积极性和学生思维水平。
记者:教师如何用好平台资源,提升线上教学成效?
郭炯:教师用平台资源支撑自己的线上教学,可以概括为重塑线上教学流程,丰富教学方式,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衔接与统一。
课前,教师基于智慧中小学APP教师空间,分析平台教学案例的优势和不足,优化教学设计。同时,将课程视频片段推送给学生,组织学生围绕前继知识、重难点内容开展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并提交,教师分析完成情况,为课堂精准教学提供依据。
课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基于平台和智慧中小学APP应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教学。如应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助力重难点突破,通过向学生推送平台资源助力查缺补漏,实现精准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不同课型对教学活动进行动态调整。
课后,利用平台习题资源开展练习,通过检验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或再次学习教师推送的教学视频,实现精准提升。管理者、教师则可以借助学生课后练习完成情况开展网络教研,优化线上教学措施,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巧用不同场景资源落实“双减”
记者:“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一年多以来,很多教师仍面临课后服务资源缺乏、形式单一的困境,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平台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和有效性?
郭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校根据国家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主要围绕经典阅读、科普教育等六个场景开展素质拓展类课后服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经典阅读。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电子书目供教师选取,而教师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