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荨麻疹好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46512.html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问题。东西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的加大都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东中西地区的经济不平衡发展,东南沿海地区与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年全国各省/直辖市统计年鉴,我们可以得出年全国各省/直辖市人均生产总值,见图1。图1:年全国各省人均GDP[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北京市为元,最低的甘肃省为元,北京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为甘肃省的4.4倍多。根据我国区域划分,我们可以发现,人均生产总值排名前十的省市中,有9个在东部地区,1个在西部地区(内蒙古);排名在十一至二十的省市中,2个在东部(辽宁省、海南省),4个为中部省市,4个为西部省市;在排名最后的十一个省市中,有1个为东部省市(河北省),4个为中部省,剩余6个皆为西部省市。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东中西部的人均生产总值基本呈现一个阶梯状,东部省市的人均生产总值最高,中部、西部发展相对滞后。这种差距的长期存在和过分扩大一方面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区域性发展差异导致的人均收入地区性差异还有可能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摆脱落后,加快发展速度所面临的一项战略挑战。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每个国家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尽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是普遍的,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2.1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在建设时期中央对内陆增加了资金投入,但由于底子薄,基础设施薄弱,虽然内陆地区有所发展但仍然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20世纪80年代国家政策进一步倾向与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在投资、财税、外资外贸、金融等方面都给予相当优惠的政策,允许东部地区先富,从而带动中西部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很快,东中西差距日益加大。90年代末期,虽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由于交通、人才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中西部还是无法快速发展,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2.2体制影响东部沿海地区最早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最早对外开放,这些地区首先采用新技术、新思想,建立了比较优势,法制建设相对健全,而中西部在这些方面都落后于东部。“制度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3](道格拉斯.诺斯,)国内学者在运用制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区域性经济发展差异方面,林毅夫()通过分析年至年我国农村农业生产制度的改革与农业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得出在此期间农业生产制度由集体制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变迁对农业增长率的提升具有重要贡献。[4]郭克莎()认为,所有制结构的变动是中国经济改革最主要的内容,非国有经济比重的上升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他用非国有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制度变量来分析我国区域工业发展速度,得出非国有工业尤其非公有工业的比重上升较快的地区,工业发展速度也较快。[5]孙斌栋,王颖()分别以非国有经济比重和合成的制度指数作为测度制度变迁的指标,把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率对包括制度在内的经济增长诸要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与资本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6]。2.3区位原因我国虽国土辽阔,但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占近90%,平原不到12%。这少部分平原就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气候适宜,优良港口,与海外贸易往来密切,铁路线路四通八达,便利的交通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地域辽阔的中西部地区,平原面积小,多山地,可供利用土地面积少,交通不便,与东部地区联系不密切,阻碍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2.4教育原因东部地区人口素质高,受教育水平高,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优质的劳动力资源,而西部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中西部地区发展。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人,这一现象有所好转,但是中西部地区人才大量外流造成东部人才过剩,而中西部紧缺的严重后果。2.5资源比较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如果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仅仅自然优势是不可能维持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中西部占有土地优势,土地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86%,一次能源探明储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石油为68%,天然气为76%,水能资源为70%,45种主要矿产资源累计探明储量潜在价值87万亿元,中西部地区占90%。但是,中西部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能力低于东部沿海地区,所以,充裕的自然资源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参考文献[1]数据来源:年各省/直辖市统计年鉴[2]王梦奎,李善同.中国区域社会经济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76-.[5]郭克莎.地区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及其与工业发展的关系[J].经济学家,(4):72-81.[6]孙斌栋,王颖.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中国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1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