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全良老人的全家福照片。
“年,石嘴山开始西北煤炭基地建设。单位准备抽调余人支援宁夏建设,不少人由于耐不住大西北的艰苦环境,选择了返回上海。”顾全良说,剩下的余人从兰州市出发,坐了三天两夜的汽车,才赶至石嘴山矿务局报到。当时由于没有宿舍,大家只能挤在一个破庙里过夜。
那时的石嘴山,是一个不足人口的荒凉小镇。没有铁路,没有电力,没有通讯网,没有可以租借的住房和办公地点,没有任何水文、气象资料。“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和土建队一起脱坯,盖一种‘干打垒’的简易房子。”顾全良说,先在地面开挖一米深的长方形地坑,四周再垒起一米高土坯,然后在顶面上加上檩条、草席、上房泥。最后在阳面安门,内抹石灰,房子就盖好了。
“当时的工作生活环境非常艰苦,冬天零下摄氏20多度,早上起来被子被冻在墙上揪不下来;吃的是窝头,风沙大,常常是半碗黄沙半碗饭;喝的是黄河水,又混又腥难下咽;没砖没瓦自己烧,厂房基础用洋镐刨……”顾全良回忆。
年,在建设石嘴山煤矿1号斜井时,原计划用混凝土浇筑井筒,但是购置不到水泥,加之运输困难,于是改用料石砌筑。石嘴山矿务局派工人在河东开采石料,除急用部分用船摆渡外,其余石料则等到黄河结冰后,大家手推肩扛,通过冰上运输保证了矿井建设。
“当时没有大型运输设备,也没有现代化建井工具,所有土建工作就靠肩扛手拉,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顾全良说,他作为瓦工,先后参加了石嘴山矿务局1号煤井、机修厂、化工厂、市委大楼等工程建设,亲眼见证了石嘴山城市的崛起。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顾全良又先后被调到大武口洗煤厂、煤炭基建公司、石炭井矿务局、石嘴山第一碳素厂工作。“刚到石炭井时,住的是窑洞,吃的是到集中点挑的水,冬天水都结成冰,一不小心就摔跟头,菜都是到周边牧区购买。后来为了解决矿区孩子们上学和居民日常生活,矿区逐渐有了学校、医院、商店,生活配套逐步完善,形成以矿区为主导的生活圈。
年,顾全良调到石嘴山第一碳素厂,才告别了山沟里的生活。“那时候就住在4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中,儿女先后在这里降生,一住就是很多年。”顾全良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自己住了40年的老房子被拆迁,没花一分钱住进了平方米的楼房里。儿女早已成家立业,4个孙子都是大学生,其中2个还考上了研究生。
在石嘴山,顾全良一步步从基层技术员、工程师干起,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力量,还曾荣获自治区劳模称号,直到年光荣退休。“当年与我一起来支宁的那批人,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多年没有音信。现在回想起来,我无愧于当年的选择,在这里颐养天年我很知足。
“现在出门米就是公园,出小区没几步就是商业区,生活购物都很方便。”顾全良说,这里有我的家人,有我的青春回忆,宁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记者 蒲利宏 文/图)
柏际盛、金箴夫妇捧着与学生的合影。
“京畿驰援大西北,一梦芳华六十年。”中宁县退休高级教师柏际盛、金箴夫妇,把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宝贵青春献给了宁夏的教育事业,他们用自己创作的这首诗纪念在宁60年的风云岁月。
到西北去,心意已决
年6月的一天,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国系的金箴向组织提出申请,支援大西北。“这一去,以后能不能回来还是个未知数,你可要考虑清楚啊!”对家庭条件优越、从未出过北京城的金箴,父母心怀担忧。“我考虑好了,我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愿意到大西北去!”22岁的金箴心意已定。
年7月,金箴与同批毕业生坐着火车奔赴祖国大西北。
“火车经西安,过兰州,越走越荒凉。”金箴回忆说,到银川之后,同批来的同学被分配到石嘴山、吴忠、中卫等地,她被分配到了中宁中学。
金箴至今对当年的中宁县城印象深刻:整个县城全是土坯房,只有什字街口有一栋小二楼,是个药铺。校园更是简陋不堪,老师住着土坯房、生着土炉子,学校没有电灯,晚上只能点着煤油灯备课。
“那时的学生生活艰苦,学习资料非常匮乏,学生手里除了课本几乎没有其他资料。”金箴说,每年夏收季节,学校会组织学生帮助农民抢收夏粮,“那可不是现在的体验式劳动,而是真正割麦子、收稻子,需要卖力干活。”
遇心上人,携手进步
河北唐山人柏际盛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比金箴早一年来到中宁中学工作,教物理。两个远离家乡的人很快走到了一起。年,金箴与高大英俊的柏际盛结婚。“那时候县城没有电影院,想看场电影,我们得跑到中宁县新堡乡看露天电影。”柏际盛说。
由于条件简陋,在物理课上,柏际盛想给学生做著名的马德堡半球试验,可是教具只有一个球,也没有抽气筒,试验就一直没做成。“不过中宁中学是全县第一个用电灯的单位。”柏际盛介绍,年,中宁县政府从工厂为学校调拨了一台大型柴油发电机,解决了学校的用电问题,直到后来有了正常供电。
柏际盛是中宁县为数不多的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当班主任的教师。柏际盛喜欢打篮球、排球、乒乓球,他带领的篮球队曾连续获得多个比赛冠军。金箴后来转教英语、语文、地理等课程。年,金箴调到中宁县城镇中学任校长,后又调任中宁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直至退休。
教师伉俪,桃李满园
在中宁中学的校园里,有一棵大椿树,被学校小心地保护起来,这是该校建校以来旧貌换新颜的见证者。柏际盛说:“中宁中学从最初面积只有40亩,扩大到如今的亩;从最初的土房子、煤油灯到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师资仪器配置齐全的各种展馆试验室,是中宁县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作为中宁早期教育战线上的一对园丁,柏际盛、金箴夫妇可谓桃李满天下。
如今,80多岁的柏际盛、金箴夫妇过着四世同堂的生活,他们并没有后悔当初来到宁夏的选择,“亲历和见证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相信宁夏的发展会更好。”(记者 王文革 文/图)
来源:宁夏日报
更多新闻
●宁夏家区直机关单位招募实习生,还有这些地方也在招人…
●兴致勃勃赶去玩水,到了却被告知只能看不能玩…天山海世界开幕爽约了
●宁夏三个地市中考录取分数线公布,快来看你家孩子能上哪所学校
●大武口“7·25”故意杀人案告破,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归案!
编辑:王莹责编:生产队长
编委:马江李静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