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大城小事TEL:
年9月1日出品的一部剧情片《上学路上》(UniqueSchooling)由方刚亮执导拍摄,杨树林、艾丽娅、吴旭等演员联袂出演。
《上学路上》创作蓝本-《马燕日记》先在法国《解放报》上发表,引起法国社会轰动,在欧洲成为畅销书,先后被翻译成六国文字,后“出口转内销”回到中国正式出版,一时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上学路上》连获最佳儿童片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女配角奖、导演处女作奖四项金鸡奖提名,并最终荣获最佳儿童片大奖,在业界颇为轰动;《上学路上》已于年9月14日以万的价格将海外版权签售;《上学路上》已被柏林电影节的选片人看中,将有机会于年2月角逐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上学路上》于年3月获得三部委(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工作委员会)联合推荐的批准文件;
影片主创人员阵容强大,导演方刚亮、主要演员艾丽娅、杨树林、吴旭多次获得国内高级别行业奖项。
影片部分照片
喊叫水,干涸的渴望
探访黄土大山深处的生存与教育原生态
倪自放年摄影宁夏
宁夏中宁,连绵的大山,偶尔的一抹人影。
今天驱车从同心县赶往60公里外的中宁县喊叫水乡,寻找一个叫杨琴的初三女孩。电影《上学路上》的编剧赵冬苓在创作剧本之前,曾经两次到杨琴的家中探访并资助她。《上学路上》中小王燕摘枸杞挣学费的故事,只是杨琴艰难求学故事中很小的一部分。
今天是我进入西海固地区的第二天,西海固的天气对我的影响开始明显起来:脸、鼻子开始发紧,嘴唇裂开了两个小口,不知不觉地就流血,从来不用化妆品的我,一天三次往脸上抹一种SOD蜜仍然无济于事。
这是天气干燥的结果。宁夏同心县委宣传部黄慧玲副部长介绍,西海固地区的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是300多毫米,而年蒸发量超过4000毫米,很多地方一两年不下雨是常事。干旱,是这个地区贫穷最根本的原因,也使这里的孩子“走在上学路上”非常艰难。
电影《上学路上》拍摄地之一中宁喊叫水
倪自放年摄于西海固
宁夏中宁,两个挖发菜的当地妇女。
喊叫水,刚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是电影《黄土地》那令人心酸的祈雨场面吗?喊叫水是宁夏中宁县下属的一个乡,原属于同心县,是以前同心县最穷的一个乡。陪同记者前去的银川市委宣传部的李东洲告诉记者,喊叫水的干旱,远比电影《黄土地》中表现的情况严重,当地有一个故事,以前有个青年女子为反抗包办婚姻,跳进自家的水窖自尽。青年女子的父亲非常伤心,抱着孩子的尸体痛哭,闺女啊,你死了可把我害苦了,我的一窖水也给毁了。女儿的命甚至没有一窖水更让他心疼,这都是干旱的恶果。
我们在喊叫水九年制学校接了杨琴,一起到30里外深山中的她家探访。路两旁依然是连绵几十里的黄土山,不要说一棵树,就是一棵青草也不能经常看到,汽车过处,漫天黄土撞击着车窗玻璃,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这两天,我一直被一种绝望压抑着——让人绝望的看不到头的寸草不生的黄土山。在这些黄土山的角落里,一个三五户的小村庄,总是在你绝望了许多次之后才能在汽车开出十几里的时候出现一个。
15岁的杨琴,也有许多关于水的故事。
“水在我们这里金贵金贵的,我们挑水要到8里地远的地方去,翻两座山,有时候是我和母亲两个人去,两个人轮流挑,有时候我自己去。”“你这么小,能挑得动两大桶水吗?”“挑一两百米就停下来歇歇,8里路,去的时候半个小时,回来的时候要1个小时,因为住校,我只能每个星期六替家里挑水,挑4趟,六七个小时。天特别干的时候挑水,要是天气有点潮湿适合拣发菜,我要去拣发菜。”
杨琴和邻居家连在一起的土房,只有最左边的一间属于杨琴一家
杨琴和她的母亲,杨琴的牛仔上衣花了45元,这是她长这么大以来第三次穿自己买的衣服,以前的衣服都是别人送的
倪自放年4月2日摄于宁夏中宁喊叫水乡。
拣发菜,除了这个,平日没有别的营生了。在只有一间房子的杨琴的家中,杨琴的母亲周小花无奈地告诉记者,这里两年没下雨了,地里没有任何收成。平日拣发菜、夏天摘枸杞,这个家庭一年的收入是500元。
32岁的周小花在17岁上生下杨琴,杨琴4岁、杨琴的弟弟6个月大的时候,丈夫与她大吵一场后离家出走,如今已经11年了,杳无音信。“家里这么困难,为什么还要花钱让孩子读书?”我问。“我们两口子以前都没读过书,我不能让孩子也没文化,即使我一个人再苦再难我也要让孩子读书。”“供孩子上到大学吗?”“能到什么程度到什么程度吧……”
周小花平日主要的收入来自拣发菜,杨琴周六回家也拣发菜。发菜,一种细如头发丝的植物,每市斤售价100元。“拣发菜一天能挣多少钱?”我问杨琴。“天气潮湿的情况下,能多拣一些,我和母亲两个人早晨6点出去,在十几里外的山里拣发菜到晚上6点半,能够拣一两,挣10块钱。如果天气干,两个人一天也拣不到半两,能挣3块钱。”
倪自放年摄于宁夏中宁
喊叫水学校,孩子们灿烂的笑。
摘枸杞
电影《上学路上》中,小主人公王燕为了挣够24.8元的学杂费,她首先选择的是到几十里外的枸杞园摘枸杞。这个故事来自于杨琴的经历。
“经常去摘枸杞挣钱上学吗?”“从我11岁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每个暑假我都去摘枸杞挣钱,一开始是在离家30里的河西镇,那时候我手慢,一天只能摘30斤,工钱是6块钱。去年暑假的时候我去银川了,在银川园林场里摘了一个月的枸杞。”“去年暑假一个月摘枸杞挣了多少钱?”“一个月我挣了200元钱,从家里到同心县城去的时候是5块钱的路费,来的时候是10元,从同心到银川是30元,去掉路费和饭钱,还剩下120元。”对于我问她苦不苦的问题,杨琴说:“不苦,我11岁的弟弟也跟着干呢!早晨6点起来不吃饭开始摘枸杞,中午12点吃饭,吃完饭继续摘,一直到下午6点可以休息。现在我摘得快,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挣11块钱。摘枸杞也不是天天有活儿,我们要在枸杞园里找需要雇人的地方,没人雇的情况下,只能自己管自己。在银川一个月的时间,我只有23天有活儿干,所以挣钱少,如果天天有活儿干,我可以挣300块钱。”
走出大山
用杨琴的老师张秀琴的话说,自己学校里的大多数孩子,都蒙蒙眬眬地有走出大山的渴望。在与记者面对面3个多小时的过程中,15岁的杨琴好几次说“我要走出大山”。
“去年暑假在银川摘枸杞的时候,有一天没找到活儿,我领着弟弟到银川晚报的大楼去玩。银川晚报有个阿姨曾资助过我,可是我没敢去找她,我只知道大楼很高,我家只有一间土房。”
《上学路上》
?
她是一部
不可多得的
国产好电影
?
「剧情
上学路上
」《上学路上》的故事
脱胎于被译作6国语言的
《马燕日记》
本片展示的是
占宁夏半壁河山的西海固地区
风光秀丽但十年九旱
被称为中国“贫困之冠”
24.8元的学杂费
将决定12岁的主人公
王燕能否继续上学
她不想像好友三花一样早早嫁人
她决心在暑假里自己挣学费
可是,满眼黄土
又一贫如洗的村庄里
很难凑够学费
于是,她便开始走上
她那漫漫的“上学路上”
于是,在不毛之地的宁夏西海固,
我们看到一个小小生命
怎样地为着前途和命运而奔忙……
「独有
上学路上
」看《上学路上》
会不自觉的想起伊朗电影
连封面都有随风而逝的影子
影片色彩饱满
构图精巧
黄土坡上的小山村
有着别样的景致
整个片子
都透着一股很强的精气神,积极乐观
片中几个小主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
王燕聪慧善良
纯真而倔强
和内向顺从的三花
形成强烈的对比
小未婚夫言语举止老成世故
内心却朴实单纯
他们各不相同的生活境遇
映衬着王燕的坚持
电影情节简单
但内容丰富
让我们在笑与泪的不断更替中
渡过一个多小时
孩子们虽一遍遍练习听手
看似有趣,实则辛酸
王燕始终没有用听手方式还价
坚持着童真
坚持着对成人世界的拒绝
三花终于出嫁
吹吹打打的消失在尘土飞扬中
手里紧紧握着王燕送她的那只笔
而王燕握着的是皱吧吧的二十四块八
是她努力坚持的梦想
片中设置了很多有意思的情节
姐弟间可爱的争斗
王燕焦急的寻笔过程
为学费市场里卖鸡蛋
等等都充满童趣
但也就是在这些细节设置上
导演显得有些用力过猛
少了点克制
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主题
但总体上瑕不掩瑜
怎么看《上学路上》
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产好电影
「荣誉
上学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