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史堡寨长城壮边塞风光,大钟铭文载宁安

今天小编继续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宁史。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宁境内除鸣沙有古城外,其他堡寨都是明代修建的,修建最早的是宁安堡,建于成化二十二年史,其次是枣园堡,建于弘治元年。嘉靖九年,又建了新宁安堡,简称新堡。还有张恩堡,建于隆庆元年;石空堡,建于万历年;永兴堡和张义堡,二堡均建于万历十四年;渠口堡,建干万历三十九年;铁通堡,建于天启七年。此外,恩和堡建于万历年间,具体某年失考,当时名威武堡。宁安堡的建堡年代,除了史籍上的文字记载外,还可从一口大钟的铭文上得到佐证。

年秋天,在中宁县铁厂收集回炉的铁质器物中,发现一件文物,是县政府院内一口用来鸣报开饭时间的大钟。后来,大钟上的铭文被人抄录下来,大钟却消失在县铁厂的高炉内。经过证实,知道这口大钟是明朝成化二十二年(年)中卫参将蔡英主持修建宁安堡时,给城堡寺庙铸造的观音堂大钟,是中宁县城始建时的一件珍贵文物。宁安堡观音堂大钟高4尺内径2.7尺,钟口厚1寸,呈波状牙口。钟体外表的上部刻4层铭文。第一层分为四句八方,每方两个字。这四句是: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生辉,法轮常转。第二层下面竖写标题一方,文曰大明国陕西宁夏中卫河南宁安堡观音堂发心铸造鸣钟一口标题的左下侧署名管屯千户曹纪同主持僧真源众信人等。

标题的右侧线外,自左而右排列着几个小方块。第一方是钦差左参将蔡英与其妻、妾、弟、子共9人的题名。第二方是本卫指挥杨忠等18人的题名。第三方是千户曹纪与其母、妻、子媳、孙7人的题名第四方是千户李能与其妻、妾、子、弟、弟妻等11人的题名。第三层只有横线,没有划方,有千户、千百户、百户等34人的题名,其中个别兼题亲属姓名。在第三层末尾还题舍人张昙等19人的姓名。第四层题主持僧真源和徒弟如共,其余15位僧人、信士只列了人数,题名总人数达七十多人据清朝《首隆由Ⅱ声》记载,宁安堡始建于明朝成化二十二年蔡英是京师人,成化二十年调任宁夏中卫左参将,弘治元年调离中卫,在任4年时间。

开创规模宏大的宁安堡屯区是他任内的重大任务。当时,新建电堡、修筑堡城是要由巡抚奏报,朝廷批准,国家出钱,调用军工的新建宁安堡屯区不同于一般建堡工程,互相联结的重点工程有六大项:一是在当时的清水河口以西修一道拦河大坝,使宁安滩归靠黄河南岸;二是舟塔以西黄河南岸开口,兴修宁安滩引黄灌溉的柳青渠;三是上延七星渠口到柳青渠口的西面;四是在七星渠新渠口南侧加修一道贴渠,利用该渠较高水位灌溉七星渠以南的烟筒山北麓坡地;五是处理清水河对屯区的干扰问题,开辟龙坑沟;六是建宁安堡城。据民国年间勘测,城堡周长约米,坐向南偏东2度,东西宽米,南北长米,呈长方形。

这就是现在中宁县城所在地宁安镇的中心地带。宁夏当局设置宁安堡屯区的意图主要是增产国朝岁贡枸杞,让宁安滩归靠南岸的目的在于开辟大规模的清水河洪泛区。对于当地屯军来说,柳青渠和贴渠新垦的引黄灌区提供了大量的肥田沃土,从总体上来看是利大于弊蔡英一家人名列宁安堡观音堂大钟铭文之冠,可见他在任内主持开创宁安堡屯区是得民心的工程。建了宁安堡,为什么还要建一个新堡呢?说来话长,古时候的黄河比现在的黄河水量大水势猛,而人们征服黄河的C能力却远远不及现在。那汹涌澎湃的黄河,过了泉眼山,横冲直撞,谁也管不住它,所以有谚语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宁,因为黄河是东西流向,就成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

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到了三十年河南的极限,那滔滔的河水,一过泉眼山,就发疯似的向东南猛冲过来,南岸已经到了靳崖、房营、宁安、莫嘴一带黄河已经到了宁安堡城的北墙根下。老堡城的北墙根,在现在县城北街公安局大院的北墙一带,在此以北,都是黄河。如果再向南冲,宁安堡就保不住了宁安堡的居民人人发愁,有一位叫刘仲逵的老先生,心公益,古道热肠,急大家之所急,想大家之所想,就代表大家写了一篇呈文请求官府保堡救民。呈文送到县衙,县太爷抓耳挠腮,计可施,只好层层上报,这才在明朝,巡抚相当于省长的大官,可是翟鹏官再大,也奈何黄河不得。他接到动了巡抚翟鹏。

呈文后,只好亲临现场勘查。看过来看过去,觉得这黄河实在惹不起。惹不起,好躲了。于是他上奏朝廷,请求将宁安堡南迁。嘉靖皇帝曾被海瑞解释成“家家皆尽”,不是个好皇帝,但事关一堡人民的安居乐业,他还是下诏拨来了搬迁所需帑银。有了御旨和经费,翟鹏就在嘉靖九年下令在宁安堡东南三里处再筑一个宁安堡。俗话说,人算不如天数,当人们正在昼夜奋战筑堡的时候,黄河水却开始回头了,今年向北退一点,明年向北退一点。结果是,原来的宁安堡保住了,新建的宁安堡筑成了。两个宁安堡,怎么叫?只好把新建的这个叫新宁安堡,简称新堡。除了建堡,还筑了长城。中宁县境内的长城,是明代成化年间,由巡抚都御史贾俊奏请修筑的。

据《弘治宁夏新志》记载:“自双龙山南起至广武界止,长一百余里……”它自胜金关向东延伸,经过黄羊湾、双龙山口,越老牛湾、边墙湾、棺材山、而后向东北方向折转,再经小石墩、羊头山芦沟湖、四眼井进入青铜峡市境内,全长48公里。城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势起伏而建,所用材料就地取材,遇石垒砌,逢土夯筑,有些地段则利用天然沟堑切削而成,遇到无石无土的沙丘地带,则用树枝、芦苇与沙砾、石子层层铺垫、浇水,夯筑后相当坚固。年,明王朝覆灭,清世祖福临入主中原,一统天下,长城才失去了防御作用。中宁明长城五百多年来经风吹雨淋,日晒风化,山洪冲刷,人为毁坏,渐成断壁残垣,只有黄羊湾一段保存较好。

长城中还建有烽火台,也称烽火墩、烟火墩、烽燧,是明长城的主要组成部分。烽火台根据形制和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建在城墙上,外侧凸出于墙体,墙上建有碉楼,楼内住人、存放武器箭矢和生活用具,楼顶瞭望放烟,凸出部分既可加固城墙,又能从两侧射敌,起到敌楼的作用。另一种建在长城外,在修筑长城的同时,便在长城外侧距长城数里远的较高山头上修筑烽火台。烽火台的间隔距离根据视野及山形而定,有的三四里,有的七八里不等。烽火台是用来侦察瞭望敌情的前哨阵地,遇有外敌来犯,立即燃放烟火通知守军。白天点烟,称为“燧”,夜间放火,称为“烽”,描写战争场面的“烽烟滚滚”“烽火连天”等词语即由此而来。

长城绵延万里,战线太长,驻守长城的官兵由于兵力有限,平时只派少数土兵逻瞭望,接到烽火报警通知后,指挥机关便会调集大部队迅速赶赴来敌军侵犯的地段登城拒守,敌多守军兵力不足时,还要调集屯垦戍边的。这样,长城内侧的指挥机关,便可根据烽炮多少知道来犯敌人的兵力情况,适当调集军队迎战,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种先进的军事通讯手段。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麻烦看官大大点个赞,喜欢小编发表的文章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97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