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不息,滋养万物
引题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今天继续行驶在橐龠的出口,一路逆行,却无倒施,筋疲力尽,状态悠哉。
今天的行程
日期:年7月26日,星期日。
路线:从红寺堡区出发,继续沿国道一路向西,迎着4、5级西北风,经中宁县,到达中卫市。
里程:97.3公里,累计公里。
累计经过县市:33个
所见
昨夜虽然挑灯夜战,今早依然准点醒来。有蓝天白云作伴,早餐后,准备出发,即将离开这个新城,吴忠市的红寺堡区。
红寺堡区与吴忠市区相距遥远,约70公里,作为一个区而非县,说明它的意义非常重要。这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因生态移民过来的,是全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扬黄扶贫集中安置区。移民主要来自宁夏固原、中卫和吴忠的黄土高原区域的农民,以上区域因为要恢复生态,所以必须要退耕还林,没了耕地的农民自然是难以生存的,所以自治区政府组织了大批农民搬迁到这里。
多年后,这里已成为他们的家。两名清洁工大姐顶着烈日在仔细地擦拭垃圾箱,我问她们是不是每天都要擦一遍,她们讲脏了就擦,不计次数。工作平凡,但态度却非常认真,还忍不住跟我讲如何擦的更干净,就像讲述自己宝贝一样对待这份工作,谁说不能干一行爱一行呢。
这边村里的房屋都有穆斯林特色,房顶的两端向上翘起来,有些还有装饰物。
有这样的,上面装饰有两只小鸽子。
紧凑又别致的农家小院。东部地区的农村院落,一般都有一个菜园子,种一些自家吃的蔬菜,但这边没有,有的只是在院落旁边种几棵西红柿,这可能跟穆斯林的饮食结构有关系。这边以面食为主,蔬菜作为配菜,常见的有西红柿、青椒和圆葱等少数几种蔬菜。
昔日荒漠戈壁滩,今日绿荫红瓦房。这是当地比较新颖的建筑格式,搬到北京绝对是豪气独栋别墅!
移民到这里,能稳的住,能致富,当然得有产业,有就业。
移民与扶贫双向举措,国家花了很大力气,就连军队也帮助当地做扶贫。像这样的车间,很多村儿都会有一个,有做饲料的,有做服装的,还有加工枸杞,黄花菜等各种农产品的。
还有像这样的村子,屋顶上都覆盖着太阳能电池板。国家给补贴,农民靠太阳能发电,并到当地电网上,可以获得一些收入。
南边是东西走向的连绵群山,再往南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生态移民就是从黄土高原中搬迁过来的。因为南边有群山阻隔,所以强大的北风很难穿透过去,这一带就成了行风走廊,西北风在这儿,彻底变成了西风,径直向东吹,所以我是一路迎着风骑到中卫的。
继续沿着国道向北,来到中宁县。一到县城,就看到宁夏的“红宝”——大枸杞的标识。中宁是中国枸杞之乡,在中宁的山里面,有几颗几千年的老枸杞树,后来去考证,这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枸杞树,所以世界枸杞的发源地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
据说中宁枸杞鲜红清透,颗粒饱满,皮薄肉厚、甘甜爽口。看县区内随处可见的各类标识,就知这里的枸杞的确配得上“红宝”的名份。
大概因为中宁县靠着黄河边,水资源相对丰富,所以会有“江南鱼米之乡”的感觉。
这就是中宁段的黄河,滔滔河水斜贯其中,河道宽阔,水流平缓,河床适宜,河道中还有好多小沙洲,所以中卫到银川这段是黄河冲积出来的一个小平原,称为宁夏平原。
在中宁的黄河北沿还有一片枣园,园中有几百颗上百年的老树。所以,这不仅盛产枸杞,还盛产枣,而且村里的房前屋后路边种的都是枣。
说来也奇妙,总结一下感觉黄河沿线都盛产枣,如山西柳林红枣、新郑红枣,陕北大红枣、中宁红枣等,以“枣”致富,处处能感知母亲河的温度。
同时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滋润,这片区域到处是绿油油的良田。
西红柿是这里饮食结构的重要配菜,所以会大面积的种植。
在这样干旱的区域,还可以种植需水量大的水稻,真是土豪。然而,这都是我们母亲河黄河的恩赐。
宁夏自治区在这建立了完整的灌溉系统,用黄河水对农田进行科学的灌溉,所以这边的农田基本都是旱涝保收,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窘境。之前经过的红寺堡区之所以能承接大规模移民,且能稳得住,就是因为将黄河水引到了当地,使干涸的土地呈现了生机,变成一片片高产的良田,农民能收获远远高于他们在黄土高坡时的种植收入。
今天骑行将近公里,虽然顶着风,但看着一片片绿油油的农田,心情倒也不赖。
五万里沙州,水与沙丘环绕相融,构成了它们独特的世界,造就了奇特的景观。
晚8点多,到达了中卫。这也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年才设立为地级市。市区面积不是很大,目前只有一个沙坡头区,是因那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命名的。
当西瓜成为艺术品,就不只是我解渴的念想了。对的,因为有了黄河水的浇灌,中卫盛产富含硒的大西瓜,远销黄河南北,与枸杞一样,成为中卫的另一个名片。
白天偶尔的焦躁在中宁小城的夜景中,有所收敛。柔和的街灯衬着人们脸上的悠闲的神色。
寂寞沙洲冷,我那疲惫后的思念。
敬伟大的母亲河
从小我从课本上学到了,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习惯了母亲河的称呼,但我对母亲河的概念至今只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切实深刻的体会。这次骑行我已先后跨越过两次黄河,一次是在山西的柳林,跨越黄河到陕西的吴堡县,在吴堡县住了一晚,还在黄河边儿洗了个脚。那时候对黄河的印象是河水依然很黄,水量挺大,气势磅礴。等我爬过黄土高原,一路北上来到定边和盐池的风沙滩上,并沿着风沙滩一路向西骑行了公里,这公里途经地,除了偶尔能见着一些绿色的庄稼,所经之处真是满眼荒凉,而且沙滩上居民很少,经常是二三十公里才能见到一个村儿,而后到达了吴中市红寺堡区、中宁县和中卫市,感觉简直换了人间。这里已是一片片沃野农田。当然了,中宁县和中卫市可算是黄河冲击出来的平原,但红寺堡区的地形地貌和东边的风沙滩差异不大,那么为什么这边是沃野良田,而那边是满眼的荒凉?答案就是水,是黄河的水赋予了这边的生机勃勃。
宁夏自治区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的移民,将大批的农民从黄土高原沟壑地带迁移到红寺堡,就是因为自治区实现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把黄河水引入到该区域,得以灌溉大片的农田,可以养活规模众多的移民群众。黄河作为母亲河,在这里更具非凡意义。
宁夏的盐池和陕西的定边有数百万亩的风沙滩,本可以作为较好的土地资源,但目前只能看到柠条等耐旱小灌木在风中摇曳。如果有水,这几百万亩风沙滩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变成良田。风沙滩的土质是沙质黄土,其中黄土含量能达到60~70%。这种土质无水便板结,有水会变得很松软,很适合种植庄稼。但因为没水,所以只能荒废着。
在盐池县的最西段已使用黄河水进行农作物生产,并采用很多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农田的改造和开发。宁夏自治区还建立一系列的引黄工程,将黄河水提升~米的高程,送到更干旱的风沙滩上。虽然这样成本要高一些,但是它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可以期待,再过几年我们来这时候,或许不再是满眼荒凉,而是一片片绿色和沉甸甸的庄稼。届时生态将出现极大的改变,风或许也会小一些,骑行起来将会宛如延庆的百里画廊。
这就是母亲河-黄河的价值,只有在这里亲身体会了,才能感受到母亲河那种默默无私的伟大。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谓道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