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恢(中)在为科研人员作讲解。
马恢(右)在指导科研人员育种实验。
张家口新闻网讯张家口人世世代代种植马铃薯,“山药”“土豆”是张家口人对马铃薯的俗称。
在很多张家口人的记忆里,这种埋在土里、圆圆的豆状植物,是当年可以管饱的主食,也是每一个张家口人吃在嘴里、印在心尖、忘不掉的乡情。
在市农科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持马铃薯育种70多年,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成经济效益,让土生土长的马铃薯成为全国各地乃至国际上的优势经济作物,不仅把马铃薯育种“牢牢攥在中国人手里”,也让它成为张家口对外一张叫得响的“名片”。
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马恢,市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这个小麦肤色、憨厚朴实的坝上汉子,似乎天生就与马铃薯结缘。
年,他从河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同年被分配到位于张北县的坝上农科所,从事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技术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27年。
“我是张北人,从小种土豆收土豆,做这份工作心理上没有一点距离感。”52岁的马恢乡音未改。
张北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区位优势独特,是我国传统马铃薯种植区域。当地马铃薯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年,距今已有年历史。张北也享有“中国马铃薯原原种之乡”“中国北方马铃薯之乡”的美誉。当地海拔米左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以及沙性土壤铸就了张北马铃薯入口沙绵、薯香味浓的独特品质。
马恢的工作就是通过新品种选育,将马铃薯优质、高产的特性发挥到最大,他和同事们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攻关。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他大部分工作时间并不在实验室,而是在试验田里进行田间调查。市农科院的老同事们说起马恢,眼前浮现最多的是他蹲守田间地头,手握纸笔、摆弄秧苗、记录生长数据的画面。
由于在进行田间调查时过于专注,马恢的手上、胳膊上、腿上经常被蚊子叮满脓包。“农民每天的劳作是提高亩产,我们的工作是选育出最好的品种。每天都是在地里干活,所以说,我们与农民的劳作没什么两样。”马恢笑着说。
创新种质资源加快选育速度
张家口全年积温较低,冬季气温能抑制土壤中的真、细菌病害和虫害,有利于马铃薯种植。
市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是全国、全省主要的马铃薯专业研究机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老一代科研工作者就开始在坝上从事马铃薯育种研究工作。
马铃薯育种与其他作物育种一样,需要不断将种薯的抗病、高产等优良特性进行杂交迭代,需要“慢功夫”,急不得,至少10年为一个周期。
70多年来,我市的马铃薯研究紧跟农业生产需求,不断优化调整、更新升级,种薯科研全国领先,培育出的“虎头”“冀张薯8号”“冀张薯12号”等品种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
“我算是第四代马铃薯科研人员,第一代人已有90岁高龄了。”从科研前辈手上接过“接力棒”,肩负重任的马恢等新一代科研工作者从未停下脚步。
为了选定合适的种薯,科研人员经常在显微镜前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时常工作至凌晨一两点。经过对几千份样本的观察,马恢首次应用并完善了利用孤雌生殖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技术,诱导并筛选出了马铃薯双单倍体,成功解决了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不亲和的难题,创新了种质资源,加快了新品种的选育速度。
这些年来,马铃薯研究所在品种选育上取得重大突破,育成审定、登记了“冀张薯”“京张薯”马铃薯新品种15个,包括鲜薯食用型、加工型、特殊用途型等不同用途的品种,为种植区域更新换代了马铃薯品种,目前这些品种已成为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主栽品种,推广、种植面积占当地马铃薯总播面积的60%以上,平均增产20%以上。
同时,“冀张薯系列”品种先后被引进到俄罗斯和纳米比亚并种植成功,为我国马铃薯成果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年,市大农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进凯开始在张北试种市农科院选育的“冀张薯12号”,年、年大面积推广,马铃薯亩产量在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达公斤,比其他品种亩产高出20%至40%。
现在,他种植“冀张薯12号”“京张薯1号”近亩,每年都有不错的产值。“今明两年,我们将大面积推广‘京张薯3号’,这个品种是黄皮黄肉,市场认可度也不错,应该比以前的品种效益还好。”李进凯信心满满。
让更多马铃薯品种走向市场
6月的坝上,艳阳高照。在张北县武老二房子村马铃薯研究所试验田里,马铃薯经过2个月的生长,刚刚出苗。
弯腰观察,起身记录,在肖长新手持的马铃薯种薯调查表中,株高尺寸、开花时间、植株习性……调查内容十分详尽。
49岁的肖长新是我市“百名硕博”引进培养计划中第一批引进的2名博士之一,在马铃薯研究所从事马铃薯育种工作。年,他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我市农科院。如今,像肖长新一样,有越来越多的硕博人才加入到马铃薯科研人才队伍中。
在马恢眼中,马铃薯育种从科研团队建设,到种植走出国门,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年以前,我市的农业科研工作由坝上、坝下两个农科所承担,分别研究坝上、坝下两个区域的农业经济作物。在坝上农科所,马铃薯研究部门当时被叫作“马铃薯研究室”。
“那时候研究所条件差,在坝上只有简单的天平、卡尺等,测量仪器极其简单,尚未开展精准的马铃薯病毒检测工作。遇到马铃薯质量变差、减产的情况时,只能通过植株的表象来观察是否受到病毒侵害,很多问题都无法准确的判断和解决。”回忆过往,马恢有些感慨。
年,坝上、坝下两个农科所合并组建成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室也升格为马铃薯研究所。年,市农科院办公地点搬到市里后,马铃薯研究所购置了酶标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电子天平、显微系统等一批新设备,科研条件大为改善。
担任市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的马恢,主持承担了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马铃薯重大科研项目,带领团队积极推进马铃薯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马铃薯育种的科研团队更加年轻,科研实力也更强了,还有很多科研成果实现了有效转化,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农业产业公司开始与市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进行接洽,这让马恢感到十分欣慰。
“希望未来张家口马铃薯品种不断走向国际市场,为农业产业发展再助一把力。”马恢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