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水车转悠悠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s://m.39.net/pf/a_4681577.html
中宁县泉眼山,清水河在此汇入黄河。从虎峡险滩峭壁中闯出,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美丽新宁夏黄河千里行”采访小分队顺河而下,越过老人崖,顷刻间,天宽地阔——北长滩村到了。不同于虎峡的狭窄水道,黄河进入北长滩后,北岸山崖后退形成“大台阶”,山体坡度自然放缓,劈出了开垦家园的生存空间。黄河进入北长滩后,没有了虎峡的激流湍急,挣脱了群山的束缚后,长长地伸了个懒腰,放缓了脚步,环流形成长条状的绿洲。北长滩古村落靠山面河,由相邻的上滩村、下滩村、榆树台子、黄石旋四个自然村组成。河湾处最早迎接我们的是一架古老水车。水车不舍昼夜悠悠旋转,将黄河水一斗一斗送上“台阶”。有了黄河水的滋养,北长滩梨树、枣树、杏树等果树纷纷结出硕果。千百年前,北长滩先民们沿河寻觅到这处“世外桃源”。千百年间,哗哗水声,是永恒的节拍,更是浑厚的乐章,回荡在黑山峡峡谷间。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走近水车,沁人凉意瞬时扑来,阳光下,轮轴始终有彩虹相伴,水斗将黄河水逐级提升而上,注入渡槽,浇灌北长滩田地,滋养生灵。水车下村民淳淳乡音慢叙,时光也慢了下来。村民高勇在水车立柱处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向大家讲述着水车的前世今生。78岁的高勇是中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水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年轻时做过木工,会制作一些常用家具。碰巧村里要新建一架水车,高勇抓住时机,跑前忙后地跟随在老师傅身边“偷师学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白天,高勇忙着观察学习,晚上回家就用小模型反复练习。短短几年间,高勇逐渐从一名小木匠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水车制造师傅。“选木、凿眼、拉卯、做榫楔、架辐条……”在自家小院里,高勇翻箱倒柜找出锤子、锉刀、尺子等一整套制作工具,又从仓库里拿来珍藏的一件精致水车模型,向大家讲解水车构造与制作过程。凭借着严丝合缝的榫卯构架,村口高达16米的大水车不用一颗钉子。水车古法工艺对制作楔子的角度和切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仅仅一架水车的轮子就需要上百件木料配件。由于黄河水急含沙量高,水车长时间浸泡其中,不停运转,每年都需要维修或更换部件。村口的大水车也在高勇等村里的老手艺人的呵护下运转至今。“大家看,水流冲击力推着水车缓缓转动,每一斗装满水后倾入槽中,顺着搭好的水槽流向附近的农田。”高勇一手握着水车模型,一手摇动,木质小水车开始旋转,大家顿时明白了水车提灌的“奥秘”。“这些年有不少地方请我去修造水车,大都是景区观景水车。”高勇说,“现在生活方便多啦,过去进一趟中卫城很是不容易呢,拉着红枣、梨子坐着羊皮筏子顺流漂下。回来时,要用骡子沿着山路驮回来。”架子车、骡子、羊皮筏子……当年村民们赖以生存的通行工具,已成为黑山峡两岸的历史印记。取而代之的是在连绵的山谷间平坦的柏油路,与滔滔黄河平行相随。仿佛直达天际的“U”型路面,配上两侧壮美且颜色多变的山川,让这条公路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卫66号公路”,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来此拍照打卡。从高勇家出来,巷道边的院墙多为石块垒砌,街巷窄长交错,高低相连,户户相通。大部分房屋依旧是古朴的土木结构,高低错落,极富立体感。漫步在村中古巷,恍如隔世。原汁原味的古民居群,让北长滩成为天然的艺术写生基地。每年夏天,这里都会迎来一批批全国各地的美院师生,大家背着画板,拎着画箱,或在古宅院落,或面朝黄河,描绘丹青,写意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北长滩村因历史悠久,集北方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和原始古朴生态于一体而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现在村里通了水、电、路、网,每年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近些年,北长滩村教育研学实践、影视创作基地、乡村旅游等都已逐渐成熟。”北长滩村党支部书记张积方说。黑山峡和滔滔黄河为北长滩隔开了世外的喧嚣,坐在水车下,听水车车轴吱吱作响,水筒哗哗倾注,小水珠细雨般飘洒在脸颊上。多年来,古老水车吱呀转动,昼夜不停,黄河奔涌向大海,生生不息。(本组稿件均由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苏峰王猛杜晓星何耐江王沛瑶杨玉瑛何婉蓉采写、拍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22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