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门桥弄东起学士街,西到高井头,巷长米。此巷明末清初时为杨衙前,出典源于明末复社领袖杨廷枢(--)及其子杨无咎(吴中三高士之一)的宅第在巷中,故名之。后来,可能是因为杨廷枢之死太过壮烈、血腥了;他临刑时,疾声大呼,“生为大明人”,刽子手挥刀斩首,首级落地,他的声音铿锵而起,“死为大明鬼”……于是更名为梵门桥(巷)弄(巷内原有河道,东首有梵门桥,现已不存)。这也足以见证了自古以来,苏州从来不少铁血硬汉。
千年古巷梵门桥弄,自然是个名胜之处,今天跟大家分享弄内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的掌故。
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旧时的苏州不仅是园林闻名于世,苏作工艺品同样是道亮丽的风景。苏州红木雕刻厂、玉石雕刻厂、檀香扇厂、民族乐器厂……曾经那些体制内的大厂,都曾是行业中的翘楚,有着王者风范,有它们在使得苏州城在骨子里一直传承着雅致。
这些“大厂”改制后大多规模不在。这让许多苏州人唏嘘不已,感到惋惜,甚至还有点伤感。令人欣慰的,这些传统的苏州工艺并没有由此而跟苏州别过,它们仿佛集体闭关修行去了一样,尔后一一重出江湖,其风采依旧霞光万丈。
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其中,梵门桥弄内15号,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便是一例。
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珍藏着上百件珍贵的苏作民族乐器,有二胡、琵琶、古筝、以及编钟等。其中镇馆之宝是一件箜篌,是件复活了早已失传的民族拨弦乐器。
参观之后,看到许多藏品都是苏作老工匠的传世之作,会陡然感慨,这些精美的乐器有着相共的特色,造型优美、简练,做工精巧、一丝不苟,格调典雅、不落俗套;这仿佛融入了苏州人的性格、性情;那令人魂牵梦绕甜美、纯净的音色展现了国乐之大美,使得姑苏城更显华容婀娜了。
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当然,作为专业博物馆,在我看来,其馆还是有瑕疵的,展现的藏品至少历史厚重感不够。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年在江苏陆合程桥东周墓出土了"臧孙"编钟九枚。
年在苏州市吴县长桥镇长桥村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的木漆古琴(七弦琴)。
这印证了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先秦时期的苏州人,就有了苏作乐器了。
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在宋代苏作乐器初具规模(作坊生产),至明、清二朝已蜚声海内外,多位苏作艺人进京成为宫廷乐器的制作匠师;苏作乐器也被冠以“苏笛、苏笙、苏管、苏锣”之称。清末到民国,苏州成了苏作乐器产、销二旺之地,名家辈出、名店云集。
解放后,苏州有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二厂、三厂。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成为与北京、上海民族乐器厂齐名的全国三大民族乐器厂之一。苏作民族乐器有了自己的品牌且屡屡获奖。
至今的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显然还缺少文物级的藏品。但是,瑕不掩瑜,因为博物馆的后台是改制后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
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已开启苏作民族乐器生产的新篇章,重铸了辉煌。
非遗证书中央民族乐团出访维也纳,在金色大厅演奏的乐器中,百分之五十以上乐器出自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