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全球每年大约有万公顷土地退化为荒漠。我国陆地面积为世界第三,同时也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受到影响,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因此,我国非常重视防治荒漠化工作,并在近二十年取得伟大成果。
数据统计显示,经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作,中国荒漠化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减少至目前的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年均扩展平方公里减少至平方公里,消灭了相当于8个韩国大小的荒漠和沙化土地,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年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
治理荒漠化不仅扩大了内陆生存空间,改善了人民生活环境,还促进了经济发展。当地民众在治理好的土地上种植中药材、果林,既能防沙固沙,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美国国家航天局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20年间贡献了约占世界20%的新增绿化面积,贡献比居全球首位。这在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严重冲突的大背景下堪称奇迹,赢得国际上的广泛赞誉。
然而,韩国媒体却对此表示质疑,在国际顶级杂志《科学》新闻版上撰文称,中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虽然遏制了荒漠化的脚步,但也因为大量种植不适合地区的树种而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可能导致荒漠化地区的水资源更加匮乏。另外,沙漠作为地球生态圈的一部分,本身也具备很高的生态价值,盲目治沙可能导致沙漠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沙漠物种的灭绝,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
该文章援引了大量参考文献作为理论依据,认为中国治沙不科学、不可取,但事实上,韩媒对中国治沙存在误解。中国治沙并非单纯地植树造林,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针对不同植物的耗水量、蒸腾量和沙漠地区的降水量等一系列参数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并不存在大量消耗水资源的情况。
相反,中国独创的草方格经实践证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能在很短时间内固沙固水,改善沙漠土壤环境,由此衍生出自动固沙车和机械化治沙,为世界治理荒漠土地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